易縣雲蒙山(一說易縣就是易水河,其實易縣的山也蠻有名氣的,不信你瞧)

2025-07-05 07:32:20
声明

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本站只提供存储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雲蒙山,位於城西25公裏處,因山中常年雲霧繚繞,細雨蒙蒙而得名。晨曦和薄暮時分,山上霧海茫茫,雲峰峭壁,頗為壯觀。登臨峰頂舉目眺望,但見峰巒疊嶂,翠色橫空,密林古樹,林壑幽雅。早在戰國時期,“雲蒙疊翠”就被列入燕國十景。雲蒙山乳水洞(又名孫臏洞),洞體深邃寬闊,洞中石炕,石桌,石爐井然有序,洞底十三槽滴水盈池,清冽甘甜。

易縣雲蒙山(一說易縣就是易水河,其實易縣的山也蠻有名氣的,不信你瞧)

白塔山,家鄉人熟識的荊軻公園西南5公裏處的山, 人們稱白塔山, 因為山上有座塔名曰白塔,與東南方向的黑塔相望。說起二塔還有一段成語故事~羊左之交。 羊左:羊角哀與左伯桃,春秋時期燕國人。像羊角哀與左伯桃那樣的交情。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。 漢·劉向《列士傳》:“六國時,羊角哀與左伯桃為友,聞楚王賢,俱往仕,至梁山,逢雪, 糧盡,度不兩全,遂並糧與角哀。角哀至楚,楚用為上卿,後來收葬伯桃。”明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有“羊角哀舍命全交”故事,今易縣有黑白二塔,傳為紀念二義士所建。 白塔山雖然不高,但山路蜿蜒起伏,一段數丈高的陡崖讓人躍躍欲試,登上山頂,縣城新貌盡收眼底。

蠶姑坨,位於易縣沙嶺村西狼牙山東麓,其一改山之險峻,盡顯山之秀美。 據考,蠶姑乃黃帝的元妃。相傳,黃帝成就霸業後,有一次,路過此地,發現這裏的人們都穿著蠶絲做成的衣服,而黃帝他們隻是穿獸皮、樹葉遮體,細問之下,村民告知蠶姑“教人養蠶繅絲”之事,於是黃帝娶蠶姑為妻,並將養蠶繅絲推廣開來。

孔山星月,易州十大景觀之一,又名孔山、乳山,方言稱“窟窿山”,孔山山峰自然形成三個大小不等的孔洞,故有“孔山星月”。 《隋圖經》記述:“孔山有孔,表裏通徹。”孔山地處南易水南岸,高聳的山峰之上、陡峭的石壁之陰,有大小三孔,呈雙星伴月狀,即使白晝也熠熠輝映。古詩詠之:“明蟾當空光欲流,長庚燦然晨不收。初疑天度有衍繆,徐看三竅岩之幽。”

石佛溝,位於西山北鄉菜園村,是狼牙山的後山。因石壁上發現了宋代石刻佛像得名。此溝植被繁盛,原始生態。通過石佛溝可達五勇士紀念塔、南天門和五勇村。

臥龍山,在清西陵泰陵、昌陵北。叫山,其實是丘陵。山上的古鬆古柏星羅棋布。遠遠望去,山脊宛如一條俯臥欲飛的巨龍,蔚為壯觀。

千佛山,位於易縣城西北16公裏處的千佛山森林公園,是省級森林公園,總麵積20000多畝,森林覆蓋率65%,平均海拔1122.6米,有三條主要溝壑。景區內怪石林立,群峰凸起,林木茂盛,溪水潺潺。 傳說在隋朝年間,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個溶洞內雕刻了一千尊佛像,供佛家弟子學習、奉仰,由此得名千佛山。後由於戰亂,此洞被封閉。

馬頭寨,海拔651.2米,屬白雲岩層。形似馬頭,舊時有人居住,故名。 馬頭寨周圍有馬頭、建新村、真武廟、全山莊等村莊。

峨嵋寺嶺,位於梁格莊鎮西北12公裏,婁亭村西,海拔903米,岩層屬白雲岩,因山下峨嵋寺得名。 清末陳增榮定出的西陵八景之峨嵋晚鍾, 峨眉晚鍾聲漸遠,奇峰無語立斜陽。 遙想,夕陽西下,霞光應天,晚鍾響起,沉悶而悠長。

建新村大峽穀,又叫馬頭溝。位於易縣北流井鄉建新村,西、北與淶水縣接壤。峽穀長30餘華裏,兩側峰巒疊起,直插雲霄。西遊記三打白骨精曾在這裏拍攝。

雲蒙山、臥龍山部分圖片由好友拍攝,感謝。

文章來源:安暖相陪的美篇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  • A+
tag: